全球资金涌入美元对冲型ETF,万亿美元对冲浪潮或重塑美元走势
全球资金涌入美元对冲型ETF,万亿美元对冲浪潮或重塑美元走势
导读目录
美元对冲型ETF资金流动与趋势分析
万亿美元对冲浪潮潜在规模
对美元走势及全球资本市场的潜在影响
海外投资者行为及机构布局分析
历史催化因素与美元避险认知变化
美元对冲型ETF资金流动与趋势分析
根据 www.Todayusstock.com 报道,自今年年中起,流入美元对冲型美国资产ETF的资金规模十年来首次超过非美元对冲型基金。这显示全球投资者正在加速采取美元对冲策略,以降低外汇风险。
分析预测,这一轮美元对冲浪潮最终可能达到1万亿美元,将全球投资者所持逾30万亿美元美国股债的对冲比例恢复至过去十年的平均水平。
万亿美元对冲浪潮潜在规模
下表展示了当前全球投资者持有美国股债资产及潜在对冲规模:
资产类别 | 全球持有规模 | 对冲比例变化 | 潜在对冲资金 |
---|---|---|---|
美国股票 | 约20万亿美元 | 下降约2个百分点 | 约4000亿美元 |
美国国债 | 约14万亿美元 | 下降约5个百分点 | 约6000亿美元 |
Ninety One资产管理公司投资研究所董事萨希尔·马赫塔尼(Sahil Mahtani)指出,这些微调将创造约1万亿美元的美元卖出外汇交易,对全球市场具有重大意义。
对美元走势及全球资本市场的潜在影响
多家华尔街大行,包括道富银行、德意志银行、法国巴黎银行等,预判美元对冲浪潮将成为压制美元走势的核心力量。即便美元尝试从2025年以来近10%的跌幅反弹,也面临举步维艰的压力,尤其在欧洲央行按兵不动及日本央行可能加息的背景下。
操作层面,海外投资者最常用的对冲方法是卖出美元远期合约,以锁定汇率。这会直接转化为美元在现货市场的卖压,交易成本主要取决于美国与其他货币之间的利率差异。
海外投资者行为及机构布局分析
道富银行数据显示,在4月调整后,外国投资者持有美国资产对冲比率稳定在56%左右,较2023年年中约70%的水平有所下降。策略师Lee Ferridge表示:
“对冲比率对美元的走向至关重要。外国人不太可能出售美国资产,他们最有可能做的是提高对冲比率。”
同时,不是所有基金经理都积极跟随对冲潮流。例如,中国台北中信投信固定收益主管Ryan Chang指出,主动管理的固收产品并未增加货币风险或美债收益率的对冲头寸。
然而,美国银行对全球196位基金经理调查显示,38%受访者计划增加货币对冲,这是自6月以来的最高水平,一些大型养老基金也发出增持信号。
巴黎Eleva Capital高级投资组合经理Stephane Deo表示,其公司已在年初欧元兑美元汇率低点建立对冲仓位,预计美元走弱时美股将上涨,因此保留美元对冲头寸。
历史催化因素与美元避险认知变化
今年4月,特朗普政府宣布全球惩罚性关税政策,导致美股和美债抛售,同时美元走弱。这表明,非美国投资者的对冲活动成为美元下跌的重要原因之一。
标准银行策略师Steven Barrow指出:
“如果市场猜测
美联储是迫于白宫压力而为刺激经济而降息,那么合乎逻辑的做法就是‘爱上
美国股市和前端国债,但讨厌美元’。”
官方数据显示,7月外国持有美国国债总额升至历史新高,这与投资者对美元对冲的兴趣高度相关。
编辑总结
全球资本市场正在迎来新一轮“美元对冲浪潮”,流入美元对冲型ETF的资金规模十年来首次超过非对冲型基金。随着全球投资者对美国股债资产的对冲比率回升,预计潜在交易规模将达到1万亿美元。此趋势将显著影响美元走势,使其反弹面临压力,同时推动海外投资者更加精准地管理外汇风险。整体来看,美元对冲策略正在成为国际资本市场的重要主流手段。
常见问题解答
问1:美元对冲型ETF资金流首次超过非美元对冲型基金意味着什么?
答:这意味着投资者越来越倾向于通过对冲策略降低外汇风险,尤其是在美元走弱背景下,体现了全球资本市场对美元波动的高度敏感。
问2:潜在的对冲交易规模有多大?
答:根据估算,全球投资者通过调整对冲比例可能产生约1万亿美元的美元卖出交易。
问3:美元对冲浪潮会如何影响美元走势?
答:大规模美元卖出行为将对美元构成显著压力,即使美元尝试反弹,也可能面临阻力,尤其在欧洲央行和日本央行货币政策影响下。
问4:海外投资者采用哪些方法进行美元对冲?
答:最常见方法是卖出美元远期合约,以锁定汇率,这会直接转化为现货市场的美元卖压。
问5:机构投资者在对冲策略上是否统一?
答:并非完全统一,一些基金经理增加对冲头寸以应对美元走弱,而部分主动管理的固收基金则未增加对冲,但整体趋势显示对冲活动在增加。
来源:今日美股网
1. 欢迎转载,转载时请标明来源为FX168财经。商业性转载需事先获得授权,请发邮件至:media@fx168group.com。
2. 所有内容仅供参考,不代表FX168财经立场。我们提供的交易数据及资讯等不构成投资建议和依据,据此操作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