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宠儿”到“落伍者”,马斯克在中国已经走投无路?
从“宠儿”到“落伍者”,马斯克在中国已经走投无路?
FX168财经报社(亚太)讯 随着埃隆·马斯克在美国面临日益严峻的商业和政治挑战,他在另一个最重要市场——中国,也同样遇到了麻烦。
曾几何时,特斯拉是中国街头最火的电动车,马斯克则是北京的座上宾。政府官员向该公司提供大量激励措施,作为推动本国电动车产业的战略一环,希望借助特斯拉的技术,刺激竞争。特斯拉的销量一度飙升。
但风险一直存在:特斯拉可能会被自己培养出的竞争对手超越。现在,这一切正在发生。
市场份额缩水
随着中国本土车企越来越受欢迎,特斯拉的市场份额已经大幅缩水。与此同时,马斯克在华盛顿与特朗普的关系恶化,削弱了他作为北京合作伙伴的地位。
中国消费者表示,特斯拉的产品越来越显得过时、不合本地品味。如今,中国设计的顶级电动汽车通常配备特斯拉没有的功能,比如用于看电影和玩游戏的多个大屏幕,用于冷藏饮料的冰箱,以及用于自拍的车载摄像头。比亚迪和宁德时代最近还宣布开发出能在5分钟内完成充电的新技术。
特斯拉中国员工曾多次向总部反映产品老化的问题,但美国总部回应迟缓。销售人员也面临更大的销售压力,却缺乏有竞争力的新产品。
尽管如此,特斯拉仍享有“电动车先锋”的品牌形象,并在北京保有支持。中国领导人视其为成功外资投资的样板和建设绿色经济的盟友。李强总理明确表示,不会将特斯拉列入中美贸易摩擦的反制名单。
不过,北京尚未批准特斯拉的“完全自动驾驶(FSD)”系统,这项技术被视为特斯拉未来的重要战略,而中国车企同样在全力追赶。
此外,马斯克与特朗普的决裂,也让北京不再愿意公开示好。熟悉内情的人士称,北京现在优先支持本土企业。
中国市场至关重要
对于马斯克来说,重心回归特斯拉后,中国市场的成功至关重要。中国是特斯拉第二大收入来源、最大生产和出口中心,占其全球出货量的一半左右。随着美国和欧洲销售下滑,中国的重要性进一步上升。
特斯拉已在中国降价,并计划2026年推出新款Model Y,但马斯克似乎并不打算对市场做出太多妥协,而是依赖品牌和技术来维持领先地位。
但专家普遍认为,特斯拉在中国的前景充满坎坷。摩托罗拉、苹果等美国企业都曾在中国辉煌一时,随后被本土企业赶超。
目前,特斯拉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份额已从2021年初的11%降至今年5月的4%;同期,比亚迪占约29%,刚入局一年的小米也拿下约3%。
产品“乏味”、FSD受阻
消费者抱怨特斯拉缺乏新意、无“革命性”功能,而本地政府对特斯拉的数据安全限制也拖累了销量。一位国企员工称,由于单位禁停特斯拉,他卖掉了Model 3,换成小米SU7。他说:“特斯拉就像iPhone,现在显得有点无聊了。”
特斯拉内部曾多次建议增加本地消费者喜欢的娱乐和互联功能,但总部并未优先考虑。早先计划开发一款更符合中国消费者的新车也被搁置,取而代之的是通过降低成本、削减配置来推廉价车型。
此外,FSD在中国的推进困难重重。虽然马斯克去年4月亲赴北京,与李强会面并获得“口头同意”,但由于中国法规要求在本地训练数据,且不能将数据传出国,谈判陷入僵局。特斯拉曾考虑在中国本地扩展FSD训练,但因缺乏先进芯片而受阻。与此同时,比亚迪、XPeng等已推出类似功能的系统,甚至百度、Pony AI等也已在中国运营数千辆Robotaxi,而特斯拉在中国暂无。
特斯拉尝试通过OTA偷偷上线部分FSD功能,被监管部门叫停。此后,监管又因小米辅助驾驶致事故而收紧整个行业的监管。
“鲶鱼效应”反噬
几年前,中国政府“倾其所有”吸引特斯拉落户上海。特斯拉也不负所望,引爆了中国消费者对电动车的热情,加速了本土供应链建设。
但如今,中国企业用特斯拉的技术反过来挑战它。比亚迪、小米等纷纷采用特斯拉首创的“巨型压铸”技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在2023年的上海车展上,西方高管惊讶地发现:中国电动车已今非昔比。
一位行业顾问总结说:“他(马斯克)犯了所有外国车企都会犯的错误——低估了中国的创新能力。”
在能源储存和人形机器人领域,特斯拉同样面临被中国对手赶超的风险。今年3月,特斯拉在上海工厂开始生产Megapack电池,但宁德时代等已积极布局。特斯拉的Optimus人形机器人则高度依赖中国供应链,而这些供应商也可能将经验转化为帮助本土竞争者。
马斯克在一次分析师电话会上坦言,他担心未来机器人领域排名“2到10名”都会是中国公司。
1. 欢迎转载,转载时请标明来源为FX168财经。商业性转载需事先获得授权,请发邮件至:media@fx168group.com。
2. 所有内容仅供参考,不代表FX168财经立场。我们提供的交易数据及资讯等不构成投资建议和依据,据此操作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