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想打造“纯美国制造iPhone”,为何注定无法实现?
特朗普想打造“纯美国制造iPhone”,为何注定无法实现?
FX168财经报社(亚太)讯 对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来说,若能实现iPhone在美国本土生产,那将是一个意义非凡的胜利——毕竟这是有史以来最受欢迎的科技产品之一。这样的成果不仅能印证他的关税政策,还能兑现他将制造业带回美国的竞选承诺。
政府方面显然认为这个目标是可实现的,尤其是在他们打算对来自中国的进口商品加征高达145%的关税之际。中国正是苹果公司当前的主要制造基地。苹果也承诺未来四年将在美国本土投资5000亿美元。
本周,白宫态度明确地表示:特朗普希望苹果开始在美国生产iPhone。“如果苹果不认为美国能做到,他们也不会拿出这么大一笔资金,”白宫新闻秘书卡罗琳·莱维特对记者说。
苹果短期几乎不可能将iPhone生产转移到美国
但现实却大不相同。苹果短期内几乎不可能将iPhone生产转移到美国,原因包括缺乏所需的工厂和劳动力。此外,美国也不具备目前只有亚洲才有的供应链生态、制造与工程技术能力。
苹果现在的重点其实是将印度打造为其新的iPhone出口基地。苹果的合作伙伴正在印度建设全球第二大iPhone工厂,以减少对中国的依赖。
苹果在亚洲的大型FATP工厂(即最终组装、测试和包装设施)庞大到令人难以想象。它们几乎就像一座座小城市,容纳数十万人,还有学校、健身房、医疗设施和宿舍。位于中国郑州的一家主要工厂甚至被称为“iPhone城”。
“美国哪座城市愿意全力以赴、只为造iPhone?因为现在在中国,有数百万人在苹果供应链中工作,”前苹果制造工程师、初创公司联合创始人Matthew Moore说,“波士顿的人口超过50万,你得让整个城市都停下手头的事,来组装iPhone。”
苹果总部位于加州库比蒂诺,拒绝对此置评。
中国技术人才数量庞大
虽然新款iPhone的研发仍从苹果在硅谷的实验室开始,但早在产品上市之前,苹果工程师和运营团队就已与位于亚洲的零部件供应商和其他合作伙伴密切合作,进行长达数月甚至数年的设备组装定制开发。
中国不仅掌握制造能力,还有数百万具备机器操作和手工装配技能的劳动力——造iPhone仍然依赖大量人工操作。
“美国没有能够支持工厂运行的工程人才,”Moore说。美国缺乏足够多从事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教育的学生。
苹果对iPhone的依赖依然很高,这款产品贡献了公司一半以上的营收。首席执行官蒂姆·库克早在2017年就解释过为何苹果如此依赖中国,他说,这不是因为劳动力成本低。
“中国很多年前就不再是低成本劳动力国家,”他说,“真正原因是,这里有数量庞大的技术人才,而且都集中在一个地方。”
他说,在中国可以用多个足球场来摆放先进的工装工程师,而“在美国,想找一间装满工装工程师的会议室都很难”。
用自动化替代人工不切实际?
有人提出,苹果可以用庞大的现金储备在美国买下数千英亩土地,建造全自动机器人iPhone工厂,这样就能规避人工带来的问题。
商务部长霍华德·鲁特尼克在接受CBS采访时也表示,“未来制造军团将由自动化取代,而不是数百万工人。”
但供应链专家和参与苹果生产的业内人士指出,这在现实中并不切实际。即便在中国,自动化成本更低,仍未能实现这样的设想。
他们表示,iPhone产品更新节奏太快,也阻碍了流程自动化。生产所需的大量设备本身也主要在中国制造。
虽然iPhone外观多年变化不大,但新材料、内部元件,甚至最微小的设计调整,都意味着必须重新改造海外产线。
“你设计好产品、重建好工厂,但你只有六个月时间去销售它,”一位熟悉苹果供应链但要求匿名的人士表示。“如此快节奏的变化,让自动化变得非常困难。”
苹果降低对中国的依赖
尽管苹果确实在降低对中国的依赖,目前中国生产份额已降至90%以下,但要复制这种大规模生产模式并不容易。苹果在泰国、越南、马来西亚和印尼的生产基地主要负责生产Mac、AirPods、手表和iPad等产品。
目前,苹果在中国以外最重大的iPhone生产尝试是印度。这一布局花了十年才逐步成形。在巴西也有一条小型iPhone生产线,但主要是生产旧款机型。
至少目前来看,印度工厂已帮助苹果避开中国关税。据彭博此前报道,苹果已经在用印度制造的iPhone供应美国市场——这是苹果最大的单一市场。印度目前年产大约3500万部iPhone,足以覆盖美国市场的大部分需求。
苹果每年销售超过2.2亿部iPhone,目前在售的有七个型号,每个型号还分不同颜色和存储容量,制造流程复杂,对中国所具备的规模优势依赖仍然很大。
Moore表示,相对来说,产品更新较少、结构简单的iMac和iPad或许更适合搬到美国本土组装。苹果目前已在德克萨斯州完成Mac Pro的最终组装。但这些零部件大多仍来自中国,而且Mac Pro年销量仅数千台,数年不更新。
“iPhone是完全不同的存在,”Moore说。
1. 欢迎转载,转载时请标明来源为FX168财经。商业性转载需事先获得授权,请发邮件至:media@fx168group.com。
2. 所有内容仅供参考,不代表FX168财经立场。我们提供的交易数据及资讯等不构成投资建议和依据,据此操作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