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战愈演愈烈,这一次中国为何敢拿农产品反击?
中美贸易战愈演愈烈,这一次中国为何敢拿农产品反击?
FX168财经报社(亚太)讯 随着中美贸易战愈演愈烈,两国的农业部门准备迎接关税冲击。
中国迅速对美国农产品实施报复性关税,与华盛顿祭出的34%全面关税相对等,这将对进出口双方构成巨大压力。此举将切断来自美国中西部、以共和党支持者为主的农业州向中国十多亿消费者出口农产品的渠道。北京押注,中国自上一轮特朗普政府贸易战以来已建立起足够的国内韧性,而美国农民面临的损失会更大。
大豆就是典型例子。近年来,中国成功地将大豆供应重心转向更加“友好”的国家,如巴西。尽管如此,美国的大豆依然是对华最主要的农产品出口,2024年出口总额超过120亿美元。与此同时,中国也大幅减少对美国玉米和小麦的依赖,而这两种作物对保障粮食安全至关重要。
此外,还有多种因素对中国有利。由于多项扩种增产政策的实施,中国粮食产量创下历史新高。库存也非常充足,加之经济疲软带动的需求下降,进一步增强了剩余供应。再加上全球农业的生产周期,目前本就处于美国农产品出口的淡季,下一批出口要等到第四季度,这在客观上也减少了短期内加征关税带来的冲击。
尽管大盘低迷,中国农业类股票近日却逆势大涨,反映出政府正大力推进农业自给自足的政策。
此外,中国还为可能爆发的贸易战做了短期准备。在特朗普赢得选举之后,中国自去年11月至今年2月期间大量进口美豆,累计超过1600万吨,较上年同期增长近50%。这些美豆的到货将有助于国家储备,因为美豆含水量低,更受青睐。
当然,转向巴西等地采购也带来价格上涨的成本。2024年,巴西大豆占中国进口总量的70%以上,远远超过美国。此外,自2022年中国首次批准从巴西进口玉米以来,该国也逐步取代了美国在玉米出口中的地位。美国对华玉米出口现已寥寥无几。小麦情况类似,澳大利亚和哈萨克斯坦等国逐渐填补了美国的市场份额。
与此同时,中国国内的玉米和小麦价格处于五年来低点,虽然对农民来说不利,但对正在设置进口壁垒的国家来说,这反而成为一种缓冲。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依然是中国第二大大豆进口来源国,大豆是中国庞大家禽牲畜养殖业的主要蛋白来源。因此,一场持久的贸易战并非毫无风险,尤其是在美国新一季大豆即将上市、其他供应趋紧的背景下。
上海汇易咨询有限公司首席分析师Li Qiang表示,短期内动物饲料中的豆粕价格可能会上涨,但影响可控。“中国可以选择从南美增加进口,或者动用国家储备,”他说,“中国政府和企业已经做好了应对准备。”
1. 欢迎转载,转载时请标明来源为FX168财经。商业性转载需事先获得授权,请发邮件至:media@fx168group.com。
2. 所有内容仅供参考,不代表FX168财经立场。我们提供的交易数据及资讯等不构成投资建议和依据,据此操作风险自负。